TAIWAN HRJ
 

編者的話(第四卷第二期)

作者:但昭偉

全文:

在這一期的《台灣人權學刊》中,我們與近期發生的重要人權議題做了較 多的連結。首先,中國最具指標性的民主運動人士、同時也為 2010 年諾貝爾 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先生,不幸於今(2017)年 7 月 13 日於保外就醫之中病逝。 儘管在他病危之際,國際社會不斷呼籲中國政府將其釋放,但中國政府終究不 為所動。我在本期寫了〈中國何其有幸而有劉曉波〉一文,向這位堅持和平抵 抗的民主鬥士致敬。

本期所發表的研究論文,也扣緊當前重要的人權議題。2016 年,蔡英文 政府推動《勞動基準法》的修法,引起社會上極大的爭論,此即我們說的「一 例一休」爭議。為求正本清源,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劉梅君教授發表〈一例一 休,爭權利?討恩惠?: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她在這篇長文中指出,國 際勞動法規基本上是朝著逐步限制工時以保障勞工權益的方向前進,但台灣卻 不斷棄守對工時的規範,造成當前低薪、工時又長的勞動條件。劉教授這篇文 章不但對當前的勞工政策提出精闢的批判,更進一步帶領讀者深入爭議的根 源,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獨有偶的,長期投入勞工運動、目前於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顧玉玲,也發表〈工地無國界:尋找工殤紀念碑裡 的移工〉一文。她踏查台灣各地,找到五個載有外籍勞工姓名的工殤碑。透過 這五個工殤碑建立的歷程、表現的形式與內容,顧玉玲指出「營造工地上的勞 資關係與階級壓迫早已跨越國界了」。第三篇論文由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 社會工作學系的陳心怡與唐宜楨兩位教授合作,探討以兒少為服務對象的社會 工作者對《兒童權利公約》的想像與理解。社會工作者在捍衛兒童權利上無疑 佔有重要地位,但作者的研究發現,對於社會工作者而言,「兒童作為一個權 利主體」在概念上是模糊的,而且也存在著專業角色與生活角色界限不明等現 象。推動《兒童權利公約》的教育與實踐,是台灣社會需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台灣在批准兩大人權公約後,於今年 1 月 16 日至 18 日辦理第二次的國家 人權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今年的審查會議依舊有十位國際專家來台擔任審查委 員。為了詳細瞭解國際審查委員對兩次審查會議的看法以及對台灣落實兩大人 權公約的建議,本刊編輯委員陳玉潔與郭銘禮規劃了一次越洋專訪,透過電子 郵件訪問七位審查委員,得到了詳實、坦誠的回覆。我們將委員們的回覆刊載 在本期的「人權論壇」中,玉潔與銘禮也寫了一篇文章,說明這次專訪規劃的 經過,以及對委員意見的評論。

「人權現場」的第一篇文章是〈運用聯合國人權機制,救援李明哲〉,由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長黃怡碧所撰寫。這篇文章是黃怡碧及台權會秘書 長邱伊翎代表「李明哲救援大隊」,前往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為李明哲尋求國際 聲援的第一手報導。李明哲是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義工,於今年 3 月 19 日入境 中國後,即被關押至今,並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受中國法院審判。李明 哲關心中國的民主與自由,未採取任何暴力行為,卻受到關押與審判,引起台 灣及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惟救援過程困難重重。黃怡碧在本文中詳述「李明哲 救援大隊」運用聯合國人權機制救援李明哲的嘗試,及當前獲致的成果。第二 篇為台灣反迫遷連線的理事陳虹穎與徐亦甫撰寫,報導台灣反迫遷運動與國際 社會的連結,以及籌備東亞迫遷法庭的經過;他們在文章中同時主張居住權作 為獨立、超越於財產權論述的人權框架,在台灣當下的行動議程中,有助於跨 議題、跨個案彼此的串聯合作。第三篇文章〈期待轉彎時與妳相遇〉,由鷺江 國小翁麗淑老師撰寫。翁老師在這篇文章中反思當前台灣校園所設計的人權教 案,以及教育部人權教育輔導團的方向。在她看來,當前「主流」的人權教案, 似乎難以釐清人權價值;更有甚者,可能帶有反人權的傾向。校園內的思想環 境,以及第一線教師對人權理念的抗拒,仍是在學校內推動人權教育的最大障 礙。第四篇文章〈邁向世界環境公約〉由中央大學教授李河清撰寫,介紹法國 總統馬克宏於聯合國大會中所倡議的《世界環境公約》。《世界環境公約》旨 在賦予國際環境規範以法律拘束力,同時將範圍擴展至全方位的環境議題。這 項公約力求更進一步地推進環境人權保障,值得台灣各界密切關注。

在書評的部分,首先是我評論曾亦、郭曉東所編著的《何謂普世?誰之價值?》,這本書記錄的是中國青壯代學者對普世價值的探討。在我看來,這些 學者緊守著民族主義,以致對當代普世價值抱有敵意;他們將當代普世價值 窄化為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工具,忽略這些價值內在的普世意涵,終使其論 述偏頗而不客觀。第二篇書評的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教授湯梅英,討論美國 政治哲學家 Martha Nussbaum 的近作《憤怒與寬恕》。在《逃避人性》一書之 後,Nussbaum 再次探究情緒在法律與政治哲學中的地位。憤怒幾乎是台灣社 會最容易觀察到的情緒,且在很多時候影響著社會情勢的發展。然而,我們對 憤怒究竟有多少瞭解?對憤怒在公共領域所發生的影響有多少掌握?我相信 Nussbaum 的討論,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憤怒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Editor's Note

Author:Jau-wei Dan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