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第三卷第三期)

作者:黃默

全文:

在本期〈編者的話〉一開始,我很高興介紹兩位新聘的編輯委員。一位是 現任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先生。逸翔原為「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現在的「人權公約監督聯盟」)的執行秘書,在台灣政府於2012年根據兩個國際人權公約提出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後,他便協助民間團體撰寫影子報告,並在2013年國際人權專家來台審查國家人權報告時,組織民間團體參與審查。在擔任台權會的副秘書長後,他更活躍於各種人權運動當中,對人權保障的推動懷有深切的使命感。另一位新聘的編委為東吳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及兼任助理教授張一彬博士。一彬於美國達拉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多年來以計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規範性的社會正義議題。他尤其關心貧窮、貧富不均等相關的問題。這樣的研究途徑在台灣仍屬新的嘗試,相信能為規範性議題的研究帶來新的視野。除此之外,一彬也兩度參加國際選舉觀察。我期待兩位新任編委加入後,能更豐富本刊的視野。

回到本期的內容。整體而言,讀者可以在這一期當中看到幾個重要的主題,包括氣候變遷、台灣的人權教育、以及緬甸2015年的大選等,相關文章分別在本期的不同部份中發表。為了說明方便起見,以下仍循往例,依本刊的架構逐一介紹。

首先,在論文部份,本刊很榮幸邀請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Steve Vanderheiden教授發表文章。Vanderheiden教授多年來專研氣候變遷議題,出版或主編過多本專書。他在本期發表的〈氣候變遷治理中的正義與民主〉一文,主張氣候治理中引發的正義與民主議題是各國政府不可迴避的重要責任。他建議以人權為基礎,發展出檢視正義、民主問題的基本架構,如此全體人類的利益將可在安全與永續的環境中獲得保障。而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氣候變遷議題的最新發展,我們也邀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同時也是本刊編委李河清教授,以及東吳人權研究所碩士班的李元薇同學,透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屆締約方大會的協商過程以及會末通過的《巴黎協定》,來討論人類對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與人類移動之間的關係。相信透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我們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調適政策,以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第三篇文章〈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為即將接任本刊主編的但昭偉教授所撰寫。但教授與我一起從事人權教育工作多年,他在這篇文章中回顧了台灣人權教育的發展,主張人權教育涉及價值的重建,其成效需耐心等候。但與此同時,他認為蔡英文的新政府仍可透過一些具體的措施,使人權教育的腳步再度向前邁進。
 

台灣於聯合國的地位雖然在1947年就遭到剝奪,以致長期隔離於聯合國 事務之外,但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之下,一步步與聯合國人權標準接軌,聯合國的動向對台灣影響日增。去年(2015年)為聯合國成立70週年,為協助東吳師生對聯合國的人權事務有更多瞭解,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舉辦「聯合國與人權保障」座談會,由陳俊宏主任主持,陳瑤華、黃嵩立、廖福特三位教授與我擔任與談人,討論聯合國在人權保障上的作為與貢獻。座談會的內容,收錄在本期的「人權論壇」當中。
 

2015年同時是緬甸的大選年。長期領導緬甸民主運動的翁山蘇姬與她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在選前就被看好有可能贏得政權,這次大選因此深受國際矚目。東吳政治系林瓊珠教授、博士後研究員張一彬博士、本刊助理編輯劉恆君博士生和我,在「亞洲自由選舉網絡」的協助下,直接前往緬甸進行選舉觀察。本刊為此特闢「緬甸2015年大選觀察報告」專欄,發表我們的觀選報告。另外,緬甸神學院(Myanmar Institute of Theology)的Maung Maung Yin 教授於五月上旬訪問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並提供兩場迷你課程,介紹緬甸的民主發展與新政府的重要政策。我們特別取得Maung Maung Yin 教授的同意,整理他的授課內容,與我們的觀選報告一起發表,希望協助讀者更深入瞭解緬甸的民主化進程。
 

本期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年輕但經驗豐富、而且行動力十足的國小老師,在 「人權現場」一欄分享他們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以及人權教育的觀察。高雄港和國小的劉育豪老師長年從事性平教育的推動,曾出版繪本《阿肯的歡樂之 家》,並且為《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的主編之一。這次他特別撰文,分享他參加三場性別平等教育公聽會的經過,呈現性平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困難。新北市鷺江國小的翁麗淑老師曾出版《教孩子自己找答案: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分析她對公民教育的看法。在本期中,她介紹兩個廣受學生好評的人權教育教案,也透過參與教育部人權教育輔導團的經驗,對台灣人權教育的實踐提出反省。
 

除了兩位老師的分享外,「人權現場」另有兩篇精彩的文章。首先,廢除 死刑推動聯盟於2015年發表《台灣死刑判決報告》。我們特別邀請負責這項專案的林慈偉主任說明這份報告提出的背景、進行的方法與得出的結論。這是台灣首次針對已定讞的死刑判決進行評析,曝露死刑判決的諸多缺失,值得讀者仔細閱讀。其次,為了不讓中共官方持續壟斷西藏議題的論述,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在台灣設立了雪域出版社,向國際社會--尤其是華人社會--發出藏人自己的聲音。盧惠娟老師在本期中介紹雪域出版的專書,藉由這篇文章,讀者不但可以獲取豐富的書訊,更可體會到藏人追求民主自由的艱辛歷程。
 

自從樂生療養院、士林文林苑等一連串迫遷事件後,住屋權在台灣已是眾
所矚目的人權問題。面對民間社會的壓力,政府向來以公共住宅作為保障住屋權的重要政策。東吳政治系博士生、同時也是本刊助理編輯劉恆君,在訪問台北、香港、以及大阪三個城市的非政府組織後,提出「住屋權保障:亞洲公共住宅比較研究」這項研究計畫,希望能針對這三個城市公共住宅政策的形成、效益進行分析比較。

最後,本期有三篇書評發表。第一篇是我對《改變中國》一書的評論。該 書作者史景遷教授專治中國現代史,立論精闢,向為學界所重視。《改變中國》一書介紹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共十六位外國顧問在中國的經歷,深刻動人,可謂其代表作品。第二篇書評由本刊編委,台北大學教育系湯梅英教授撰寫,評論的是Audrey Osler教授主編的《學校的公民教育與民主:多元、認同與平等的議題》。英國政府為了因應《人權法》的實施而舉辦系列研討會,探討公民教育的新方向,本書是為這些研討會的精華。反觀台灣在批准兩個國際人權公約後,並未在公民教育的方向與內涵上有所調整,疏為可惜。第三篇書評由翁國彥律師評楊添圍醫師的新書《以瘋狂之名:英美精神異常抗辯史》。近年來,台灣發生數起隨機殺人案件,兇手的精神狀況與犯行間的關係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楊醫師以其精神醫學與犯罪學的雙重背景,爬梳精神異常抗辯概念在英國與美國法制史上的發展歷程,對當前台灣社會中的討論有相當的釐清作用。而翁律師本身即經手過類似案件,並有多篇專文探討相關議題(請見本刊第三卷第二期),實為評論此書的不二人選。 


Author: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