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份人權刊物?我們想要一份怎麼樣的人權刊物?

-《台灣人權學刊》創刊說明

以當前社會與學術界的氛圍,創辦一份刊物是件十分艱難的事情。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掙扎與討論,終於決定我們需要一份新的學術性人權刊物。

自從80年代中期以後,公民社會復甦,人權非政府組織風起雲湧,致力於人權理念的傳播與弱勢族群的保障。在學術上,人權研究的學者逐年增加,領域也不斷地擴增。從較傳統的法律、政治、哲學,以至新興的社會、傳播、醫學、公共衛生、科技及人類學等等,都有學者投入人權研究的工作。

其次從教育制度來說,大專院校於1995年開始開設人權相關課程,並同時研發教案、教材。國、中小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後,也將人權納入六大議題,人權教育得以從小學階段開始紮根。2001年教育部成立「人權教育委員會」,對人權教育政策的擬訂與推動幫助不少。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人權研究與教育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領域,惟獨缺少了一份人權研究的學術期刊,這毋寧是一個急待彌補的缺憾。

那麼,我們想辦一個怎麼樣的人權刊物?在我們的構想中,這份刊物應該容納不同的研究領域及研究途徑。除了邀請有名望的學者發表論文,也鼓勵年輕學者提供有新意,有見解的文章。我們將採雙向匿名的外審制,但會仔細檢視外審委員的意見。文章刊登與否,最終的決定仍在編輯委員會,如此編委會才能對這份刊物的內容與品質負完全的責任。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於2001年成立後,即致力於推動台灣的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除定期舉辦各式座談會及學術研討會,並於2004年成立「人權學程」,2008年成立「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在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同時,由於本中心向來強調跨國界、跨領域、跨校系的資源整合與人員合作,已逐步建立起一個研究與教育的網絡。在這樣的經驗與資源上,本中心決定投入這份人權學術刊物的籌備與發行,以期進一步在台灣的人權研究上貢獻心力。

我們期待這份刊物既是台灣學術界與民間人權組織共享的資源,也是華人社會共同的財產,請社會各界給我們支持與指教。

黃秀端(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黃 默(台灣人權學刊主編)

2011年11月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