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一份人權刊物?我們想要一份怎麼樣的人權刊物?
-《台灣人權學刊》創刊說明
以當前社會與學術界的氛圍,創辦一份刊物是件十分艱難的事情。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掙扎與討論,終於決定我們需要一份新的學術性人權刊物。
自從80年代中期以後,公民社會復甦,人權非政府組織風起雲湧,致力於人權理念的傳播與弱勢族群的保障。在學術上,人權研究的學者逐年增加,領域也不斷地擴增。從較傳統的法律、政治、哲學,以至新興的社會、傳播、醫學、公共衛生、科技及人類學等等,都有學者投入人權研究的工作。
其次從教育制度來說,大專院校於1995年開始開設人權相關課程,並同時研發教案、教材。國、中小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後,也將人權納入六大議題,人權教育得以從小學階段開始紮根。2001年教育部成立「人權教育委員會」,對人權教育政策的擬訂與推動幫助不少。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人權研究與教育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領域,惟獨缺少了一份人權研究的學術期刊,這毋寧是一個急待彌補的缺憾。
那麼,我們想辦一個怎麼樣的人權刊物?在我們的構想中,這份刊物應該容納不同的研究領域及研究途徑。除了邀請有名望的學者發表論文,也鼓勵年輕學者提供有新意,有見解的文章。我們將採雙向匿名的外審制,但會仔細檢視外審委員的意見。文章刊登與否,最終的決定仍在編輯委員會,如此編委會才能對這份刊物的內容與品質負完全的責任。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於2001年成立後,即致力於推動台灣的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除定期舉辦各式座談會及學術研討會,並於2004年成立「人權學程」,2008年成立「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在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同時,由於本中心向來強調跨國界、跨領域、跨校系的資源整合與人員合作,已逐步建立起一個研究與教育的網絡。在這樣的經驗與資源上,本中心決定投入這份人權學術刊物的籌備與發行,以期進一步在台灣的人權研究上貢獻心力。
我們期待這份刊物既是台灣學術界與民間人權組織共享的資源,也是華人社會共同的財產,請社會各界給我們支持與指教。
黃秀端(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黃 默(台灣人權學刊主編)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