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但昭偉(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全文:

本期學刊共發表三篇研究論文。首先是一篇英文作品,篇名為〈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 and National Preventive Mechanism “within" the Control Yuan〉,作者為來自捷克的學者崔寶維(Pavel Doubek)博士。崔博士曾在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這篇文章為他在臺期間的研究成果。崔博士在這篇文章中探討的是,架構在監察院之中的國家人權委員會與國家酷刑預防機制,是否終將淪為門面上的裝飾?或者能夠發揮人權監督的功能?如果要有效發揮功能,其結構、組成和工作策略的最佳選擇為何等。崔博士對於這些關鍵問題都有詳細的闡述。第二篇文章為〈兒少被傾聽的權利在團體家庭之實踐與反思〉,由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胡中宜教授與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吳宇仟主任、柳佳妏組長及李柏學社工合寫。此文介紹兒少團體家庭的照顧工作者實踐兒少被傾聽權利的現況,說明如何從發聲、空間、聽眾、影響以及參與等五個面向開展安置兒少被傾聽權的實踐,對於團體家庭的經營與兒童權利保障的行動極具參考價宜。第三篇 文章為〈環境社會學視野下的環境正義與人權: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居民對峙日本電化企業為例〉,作者為日本明治大學臨床社會學博士生王詩琪。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環境正義、程序正義、人權和知情權等幾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並提出預防原則與環境正義相連結,以更有效保障環境危害受害者的權利。

本期的人權論壇聚焦於難民議題。台灣至今沒有難民法,但難民卻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議題,尤其在不少香港年青人為躲避政府可能的抓捕而試圖來台之際,此議題更顯重要。為鼓勵台灣社會重視難民議題,本刊特別邀請三位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首先為香港大學出版社策劃編輯容啟聰先生,以〈綜論一九五零年代香港的知識難民〉為題,介紹中國政權於 1949 年易手後,不願生活在共產政權下的大批知識分子—容先生稱之為「知識難民」—南下香港後的生活境遇,讀者得藉此文一窺離鄉背景的知識分子如何應對大時代所帶來的挑戰。第二篇為東吳大學人權碩士班研究生楊逸朗同學的文章,題名為〈探討與評價英國的香港新簽證政策與受政治迫害之港人海外避難的關係〉。楊同學在這篇文章中介紹英國針對「香港英國海外國民」(即所謂的 BNO)推出的新簽證政策,並評估這個新政策對於有需求的港人是否有所助益。由於當前需要此政策港人普遍有年輕、經濟能力不佳、且不一定持有 BNO 簽證,楊同學認為新政策不太能夠幫助需要海外避難的政治受難港人。最後一篇文章為台灣人權促進會難民議題專員林姝函所撰〈為什麼臺灣需要一部難民法—破解迷思和解決現有困境〉,在這篇文章中,林專員解釋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 與《難民地位議定書》的規範,並以此為基礎,檢視台灣庇護法制的現況,同 時說明台灣為何遲遲不願制訂難民法,以及為何需要一部難民法。

在人權現場的部分,本期邀請五位國、中小教師,分享她/他們推動人權 教育的經驗與觀察。首先,嘉義民生國中陶秀英老師〈大手牽小手—我們在 輔導群推動人權教育的日子〉一文,介紹「教育部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為了 推動人權教育而規劃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其中針對各種議題設計的教材包, 是教師進行人權教學時的一大利器。其次是馬公國小陳河開老師,以〈那些 年,我走過的人權教育—人權教育有效教學經驗談〉為題,說明開發人權相關課程的經驗。陳老師提出四種人權課程實踐模式,再搭配人權教學的四大原則,建構得以有效教學的課程,對準備設計人權課程的老師而言,是相當實用的建議。第三篇為本刊編輯委員王秀津老師的文章,題為〈教室裡有「正義」〉。王老師強調人權價值應該在學生的學校生活中得到實踐,教師不僅應講解人權相關知識,也應以民主、人權的方式,協助學生處理教室中遭遇的各項問題,使得教室裡有正義。

接下來兩篇文章偏向於現行法制或規範的探討。陳怡君老師〈特教學童的 最佳利益?—從《特殊教育法》隱藏的污名化談起〉一文,比較我國的《特 殊教育法》以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當中有關「身心障礙者」之規定, 發現《特殊教育法》中有關「身心障礙兒童」的判定與標記方式,容易引起制 度性的污名。陳老師目前擔任芎林國中特教老師,同時也在台北市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最後一篇題為〈以兒少「表意權」檢視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內涵〉,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劉瓊芬老師。劉老師以《兒童權利公約》中有關兒童表意權之規範,分四個部份論述核心素養內涵的優點與 不足,並作出相關的建議。在社會各界探討「核心素養」的實質內容之際,本文的分析值得參考。最後,本期發表二篇書評及一篇影評。第一篇書評為政治大學心理系孫蒨如教授評論《人權:社會心理學觀點》一書,該書作者為東吳大學心理系王叢桂教授。孫教授認為,本書對華人社會人權觀的理論建構有相當的創見,包括「社會取向的平權人權觀」、「華人雙元人權價值系統」以及適用於華人的人權教育方式,都是嶄新的概念與想法,開創後續有關人權議題與研究的新方向。第二篇書評為家齊高中陳禹仁老師評論《8 個你不可不知的人權議題》一書。 陳老師認為此書為學術界人士面向公眾所做的一本「轉譯」之書,示範了如何將人權議題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之中討論,十分適合做為授課的補充教材或高中學生自行閱讀之用;陳老師也提到少部分章節若能加強對公共政策的討論與批判,將更適合一般成年公民閱讀。最後,是在東吳大學開設「電影與人權」課程的黃秀如老師為俄羅斯電影《烈日灼身》(Burn by the Sun)所寫的影評。在這篇評論中,黃老師搭配史達林執政時的蘇聯歷史,解析電影角色們在紅色革 命浪潮下的處境;與此同時,黃老師更提供不少背景資訊與延伸閱讀文獻,協助讀者更近身感受「烈日灼身,紅海翻騰」的革命火焰。


Author: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