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但昭偉(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全文:

在向讀者報告本期學刊的內容之前,要跟大家先說一個不幸的消息。《台灣人權學刊》自創刊以來就擔任編輯委員的林正弘教授,在本期學刊付梓之前(六月三日)辭世。林教授自年輕時就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對人權理念的倡導不遺餘力,對台灣民主化有不可抹滅的功勞。他長期參與學刊的編輯工作,對學刊的發展方向與內容都有指導及貢獻;也不斷地參與在東吳大學舉辦的人權讀書會,與年輕晚輩交換觀念,求真與論道的精神,令人動容。他的去世消息傳來,凡認識他的人無不感到傷感。我謹在此代表學刊對他的逝世表示追悼。

這一期的學刊發表了四篇精彩的論文,主題各異,但都探討了當前重要的人權議題。第一篇〈亞裔――沉默的少數族裔:美國歧視亞裔現象面面觀〉,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資深研究員的虞平教授。虞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亞裔人民在美國社會中向來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但卻長期飽受系統性的歧視,也甚少受到公共政策的關注;這樣的現象,在新冠疫情流行後更顯嚴重。虞教授在文中剖析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中的處境,並指出亞裔族群內部雖十分多元,但應團結一致,共同發聲,並從非裔的平權運動中學習經驗,才有機會爭取平等的權利。第二篇論文為東吳大學心理系王叢桂教授的論文,篇名為〈對妨礙台灣人權教育推動因素的反思:社會心理學觀點〉。王教授長期透過社會心理學觀點研究台灣人權教育的實踐,是我國較少見的研究途徑。王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指出,將台灣推動人權教育的障礙歸因於傳統社會培養出人民的威權性 格,或者傳統社會的價值倫理,可能並不精確。根據他的實證研究,社會心理學中發展出來的「社會支配」與「權力距離」等概念,更能解釋台灣社會不易接受人權教育的原因。第三篇論文為〈從個人資料保護觀點評論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政策〉,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楊雯婷與資訊科學研究所莊庭瑞教授。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為近年新推出的教育政策,關係到高中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升學方式。但此政策涉及高中學生的個人資料權益及相關的使用,是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有爭議。二位作者對此爭論進行詳細的解析,值得政策主管機關參考。第四篇論文是一篇英文稿,篇名為〈轉型正義的機制與脈絡因素之比較研究—以西班牙與臺灣為例〉,作者為目前就讀臺灣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的李依庭同學。李同學比較台灣與西班牙政府所推動的轉型正義機制,並解釋其制度選擇、當前成果與未盡之業,有助於讀者瞭解二國民主化歷程的異同。

本期的人權現場十分豐富與精彩。第一篇〈2013 年訪問加拿大人權機構之回顧〉,作者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郭銘禮法官。此篇文章為郭法官回顧在法務部服務時參訪加拿大人權機構的感想。加拿大對於人權保障有相對完善的規劃,其國家人權委員會亦被評為完全符合巴黎原則的要求。作者建議我國立法院如果認為需要另外擬定反歧視法作為國家人權委員會的作用法之一,或許可以參考加拿大的相關機制,促進人權審判庭與國家人權委員會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各種形式的歧視所造成的爭端。第二篇〈探照白色恐怖裡的人性:「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由「陳武鎮藝術創作展」之策展人陳佳 利與吳介祥二位教授共同撰寫。陳鎮武為專業藝術創作者,在 1970 年因批評國民黨政府而入獄。基於這樣的背景,其作品於紀錄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同時,也融入了個人的創傷經驗。這檔展覽在中正紀念館展出,相當具代表性的 意義。二位策展人在文中說明如何在此項展覽中連結人權教育及轉型正義,又如何在其中促進社會不同意見之對話與溝通。接下來的三篇人權現場均以「人民的人權法庭」為其主題。民間人權法庭 為一種重要的人權倡議策略,可惜台灣較少討論,相信這三篇文章對讀者有所 助益。〈維吾爾法庭――中國在東突厥斯坦(新疆)的種族滅絕〉一文的作者 為臺灣東突厥斯坦協會何朝棟理事長。維吾爾法庭係由世界維吾爾大會推動, 其目的為透過民間的力量,調查中國政府在新疆的暴行及可能的種族滅絕罪行。何理事長在文中解釋維吾爾法庭成立的背景與其調查結果,希望臺灣社會更加關注新疆人權議題。第二篇〈臺灣與國際人權轉型的故事之一: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由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班黃于哲同學撰寫,討論由台灣學界與公民團體合作倡議的「模擬亞洲人權法院」。黃同學首先解釋亞洲為何迄今無法成立區域人權機制,再介紹公民團體推動模擬法院,以彌補此一缺憾。第三篇〈尋找亞洲人權監督機制的蹤跡:「2019 年倡議亞洲人權法院工作坊」之成果報告〉,作者為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助理謝孟庭同學。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於 2019 年舉辦的「倡議亞洲人權法院工作坊」,這個工作坊邀請亞洲數國的人權工作者與學者專家等齊聚一堂,商討如何在東南亞國家協會與亞太經濟合作的框架中,倡議推動亞洲人權法院的設置,與黃于哲同學的文章相互呼應。

在書評與影評部分,有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葉明叡教授評論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自問世後不乏評論者,但葉教授從公共衛生的角度進行評析,彰顯了這部經典的當代意義。其次是曾任香港《壹 週刊》編輯的蔡慧敏女士,評論甫於今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時代革命》。《時代革命》由周冠威擔任導演,應是當前對香港「反修例運動」最全面的紀錄。《時代革命》彰顯香港人民捍衛民主的決心與勇氣,蔡女士不但一一剖析,更親訪周導演,反映其以紀錄作為政治行動的心路歷程。最後,長期在東吳大學講授「電影與人權」這門課的黃秀如老師,將《時代革命》與另 一部紀錄香港反修例運動的紀錄片《理大圍城》放在一起評論,比較兩部片在紀錄觀點上的差異。黃老師這篇評論雖短,卻視角犀利,相信對讀者理解這兩部片有莫大的幫助。

本期因篇幅所限,人權論壇暫停一次,在此向讀者致歉,並請期待下期的精彩內容。


Author: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