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林瓊珠(中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全文:

本期研究論文共收錄四篇文章,內容豐富多元。前兩篇文章有關勞工人權議題,後兩篇文章則由作者學位論文改寫。第一篇文章,楊雅雯老師針對國際勞工組織公約是否對我國有拘束力的命題,楊老師說明目前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並針對不同論述提出回應,再進一步論述應從人權法角度來思考此主題,以能朝制度化課責機制發展。第二篇文章是由李強先生撰寫的中國勞工權益觀察的文章,該文從非常重要和新穎的角度,點出曾在台企工作過的中國勞工或學生工,沒有因為接觸理論而發展出對台灣和台灣人的好感,反而因為遭受不當對待的勞動條件,形成對台灣或台灣人敵視態度,進而影響他們對兩岸關係走向的看法,作者認為台灣應當重視此現象,並提出可採取的積極措施,相信這篇文章可提供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中國。第三篇文章是由盧惠娟主編的博士論文改寫,綜合自身經歷、相關文件和訪談資料,探討教師如何跨界從學校到參與社會運動的歷程,該文提供想要跨界者,可以依循的路徑參考。第四篇文章由蘇建和先生改寫自他剛完成的碩士論文,該文分別從委員會職能和運作、人事和行政等面向,依據訪談資料和既有文獻,指出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後的運作困境和面臨的挑戰,除提出個人觀察建議和成效檢討外,該文也提供關注國家人權委員會運作的讀者,一個有系統性的分析成果。
 
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通過後迄今,對香港的民主與人權侵害極大,本期人權論壇邀請學者專家,依據由一群前香港社會工作者發表的《「國安體制」在香港—港區國安法實施三年觀察記》報告,就國安法實施的現況進行評論與分析。首先,由張一彬老師導讀該觀察報告書,提供讀者背景資訊,提點該觀察報告書重要的內容。黎恩灝老師一文用英文撰寫,提供非中文世界讀者也能有機會知道該觀察報告書的主要內容。該文分別從以下三個觀點:全球威權主義和去殖民化脈絡、在地獨立機構,尤其是法院、以及國際人權機構團體的關注和譴責,來補充並凸顯該觀察報告提供學術界和公眾,能對當今香港情勢討論的重要貢獻與價值。鄺頌晴分析員從數個網路使用者遭控煽動罪的例子,來說明《國安法》實施後,政府審查和監控機制密度漸強下,對民眾數位言論自由的侵害。該文分析,由於煽動罪的定義模糊,使得香港民眾和跨國網路服務供應商,難以判斷何種網路言論或行為是違法的,不僅加劇自我審查的現象,更進一步限縮香港的網路自由。
 
近二十多年來,亞洲多國的民間社會和學術界,針對漢生病療養院設立對病患人權侵害之檢討,展開病院歷史保存和病患權利回復的運動。各國運動發展進程與成果不一,本期人權現場很榮幸收錄兩篇文章,分別從我國樂生療養院保存議題出發,檢視他國運動經驗的投稿,以及介紹馬來西亞漢生病院運動歷程的邀稿。第一篇文章,謝宗翰同學曾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從自身經驗與觀察出發,提供讀者了解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始末和重要議題,並與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三國的運動經驗進行比較,希冀借鏡他國經驗,大家持續關注此議題。謝宗翰同學於文中也分享台馬兩國運動經驗交流的過程,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針對此議題有長期研究與參與的傅向紅老師,介紹馬國雙溪毛糯痲瘋療養院的保存運動歷程與近期發展,尤其是在病院保存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經驗,引領讀者進一步針對病院歷史保存和病患人權回復議題之思考。對該主題有興趣的讀者,相信可從兩篇文章中獲益許多。人權現場的第三篇文章,很榮幸邀請到在新加坡廢死運動倡議的主要團體成員Kirsten Han,分享她參與運動的歷程與觀察。公民空間相對緊縮與壓迫的環境下,Kirsten在學生時代接觸到反死刑活動,此經驗讓她畢業後決定投身廢死議題的倡議運動。從一開始個案的救援和救火行動,到後來得以組成團隊,更全面性和有組織化的從民間推動廢除死刑,這條路並不容易。Kirsten於文中分享數個案例救援過程和活動,相信讀者能更深刻認識新加坡的廢死運動。
 
在書評和影評方面,本期收錄兩篇書評和一篇影評。延續上一期兩篇精彩的《全面監視》(Total Trust)影評,本期我們繼續刊登施逸翔研究員的觀影評論,該文指出,影片中三位主角的行動紀錄,更凸顯只要有「人」的行為存在,威權數位治理下,中國無法全面監控人民的事實。Leong Kar Yen老師用三個故事點出芭芭拉•維克多的著作旨在提醒世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中,巴勒斯坦男女被迫在尋求繼續活下去中,拿起武器或成為一種「武器」,個人故事無意中成為一個民族命運的寫照。這些個人故事提醒我們有逃避戰爭暴力和抱負的可能性,以及尋求彼此交流的方式。Leong Kar Yen老師也認為該書提醒讀者,應該由我們自己來定義自己,而不應該讓國家、組織團體、教派利益來替我們做出決定。最後,林平老師評論兩本有關印尼政治並備受好評的書籍,分別是《革命時期的移民:中國、印尼與冷戰》(Migration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e Cold War)、《不歸屬的記憶:後蘇哈托時期印尼的華人認同政治》(Memories of Unbelonging: Ethnic Chinese Identity Politics in Post -Suharto Indonesia)。林平老師一文深入淺出說明兩本書籍重要內容和值得閱讀之處,也點出可能的侷限。但是兩本書籍仍舊提供讀者(尤其是對印尼人權議題有興趣的讀者)一個清楚的閱讀與思考的路徑,有助於對印尼殺戮的國際因素和國內影響的了解。


Editor's preface

Author:Chiung-chu L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yi)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